超声测量创伤性瘢痕与皮肤厚度的研究进展 | 学术前沿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2日 作者:瘢痕医学网

创伤性皮肤损伤(如手术切口、烧伤等)常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其病理特征包括表皮水肿、真皮纤维化及胶原异常沉积。瘢痕厚度不仅是评估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还与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然而,传统主观评估方法(如温哥华瘢痕量表)存在可重复性差的问题,而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实时、高分辨率的影像学工具,逐渐成为瘢痕厚度客观测量的重要手段。

近期,Dr. Brandon Meikle等在《BMJ Open》上发表了一项综述《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traumatic scar and skin thickness: a scoping review of evidence across the translational pipeline of research-to-practice》,系统分析了超声在瘢痕厚度测量中的方法学差异及转化至临床实践的障碍。本文结合该研究,深入探讨超声技术的应用现状、标准化挑战及未来方向,为瘢痕专业医生提供临床与科研参考。

超声测量瘢痕厚度的现状与问题


1. 标准化缺失
通过对118项研究(82篇全文+36篇摘要)的分析发现:
设备类型:61%的研究使用高频B型超声(≥20 MHz),但部分研究未明确设备参数(如探头频率、分辨率)。
测量层次:76%的研究测量表皮与真皮总厚度,仅17%单独测量真皮层,且缺乏统一解剖标志点。
瘢痕特征:仅4%的研究明确针对纤维化或水肿,多数间接提及(如通过厚度变化推测病理改变)。
关键问题:方法学报告不完整(如未描述探头压力、测量位点选择标准),导致研究间可比性低,阻碍系统性综述与临床推广。
2. 可靠性评估
信度与误差:仅12%的研究报告了超声测量的信度(如组内相关系数ICC)。其中,瘢痕皮肤的ICC值(0.82-0.985)普遍高于正常皮肤(0.33-0.98),提示瘢痕结构异质性可能影响测量稳定性。
测量误差:仅有1项研究计算了最小可检测变化值(SDC=0.5-1.4 mm),提示超声可识别真实厚度变化,但需更多数据支持。
临床启示:不同操作者(如治疗师、放射科医生)的培训差异可能影响结果一致性,亟需标准化培训方案。
3. 从科研到实践的距离
研究阶段分布:97%的研究集中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阶段(研究管道前两阶段),仅3项研究(2篇全文+1摘要)涉及常规临床实践。
实施障碍:可行性报告中,高频超声的穿透深度不足(如测量<3 mm瘢痕受限)、设备更新迭代(如长期研究中的技术不兼容)被多次提及。
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1. 超声的独特价值
真皮纤维化:超声可通过低回声带识别胶原沉积,与组织学结果相关性较高(r=0.72)。
表皮水肿:高频超声可检测表皮下水疱样低回声区,但需结合临床评估(如红斑、瘙痒)。
毛囊密度:1项研究通过超声量化瘢痕区毛囊缺失,为功能评估提供新思路。
案例参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联合超声与患者自评量表(POSAS)可更全面评估瘢痕治疗反应(如激光治疗后真皮层厚度减少20%对应患者满意度提升30%)。
2. 标准化测量框架的构建
基于综述提出的“9项方法学考量”,建议临床操作中关注:
设备选择:优先使用高频(≥20 MHz)或超高频(30–100 MHz)探头,能够区分表皮和真皮,平衡分辨率与穿透深度。
测量位点:标记瘢痕最厚处或固定解剖标志(如骨性突起),使用透明薄膜记录位点。
压力控制:采用标准化探头压力(如TUPS系统)或使用无压缩凝胶垫。
联合评估:结合弹性超声(评估硬度)或多普勒(评估血供),弥补单一厚度指标的局限。
3. 临床实施的可行性优化
时间效率:单次测量耗时1-5分钟,适合门诊流程,但需平衡多模态评估的额外时间成本。
培训体系:建议建立“实操+理论考核”的认证标准,覆盖瘢痕病理、超声成像原理及操作误差分析。

患者体验:儿科研究中,超声无痛、无创的特性使其接受度高达95%,但需注意开放性伤口的测量禁忌(可改用透明敷料隔离)。

未来方向


1. 研究优先领域
效度验证:对比超声与金标准(如组织活检)的厚度测量一致性。
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明确厚度变化与患者感知改善的关联阈值(如1-6 mm)。
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自动边界识别算法,减少操作者依赖性。
2. 技术整合趋势
便携式超声设备:如掌上超声(Butterfly iQ+)的临床应用潜力。

多模态成像平台: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超声,实现“结构-功能”双重评估。

打造瘢痕专科新标杆:全链科技赋能,开启焕新之旅

突破白色瘢痕治疗的“最后一里路”:鹊桥术-微粒皮移植的机制探索与临床实践 

开启瘢痕治疗新纪元:新材料带来无瘢痕愈合

瘢痕的压力治疗之压力衣

瘢痕的中医药治疗

专家讲堂——唐修俊:瘢痕疙瘩治疗思路和经验

烧伤瘢痕微生物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

瘢痕防治新策略

外科瘢痕处理-外科技术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