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瘢痕疙瘩治疗多次仍有复发?| 瘢痕科普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30日 作者:瘢痕医学网

“手术、放疗、药物……能试的都试了,为什么瘢痕疙瘩还是会长回来?”

这或许是无数瘢痕疙瘩患者心中最大的困惑与无奈。他们辗转于国内多家顶尖医院,尝试了所有前沿方案,然而,那块顽固的组织仿佛拥有“记忆”,总是在治疗后不久,甚至在沉寂数年后,再次卷土重来。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治疗方案本身有缺陷,还是医生的技术不够精湛?

事实上,现代瘢痕治疗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古老的单一疗法,发展到今天的综合联合治疗,复发率已被显著压低。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我们尚未完全攻克它。

更令人扼腕的是,许多患者在术后半年到一年这个关键“时间窗口”,看到瘢痕平坦、症状消失,便以为大功告成,放松了警惕。殊不知,正是这份“掉以轻心”,为复发打开了绿灯。

图片

瘢痕疙瘩俗称“蟹足肿”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是皮肤受伤后异常修复形成的特殊疤痕。这种过度生长的病理性瘢痕在伤口愈合时产生了过多的胶原蛋白。突出的疤痕质地坚硬,可能呈现疙瘩状、条状或大片斑块状。这种异常增生不会自行消退。

小编:瘢痕疙瘩不是单纯的皮肤疾病,可以归纳为全身系统疾病,在很多治疗方案中未考虑到一些看不见的因素,如炎症体质、免疫异常、不良生活习惯(熬夜、缺乏运动)、不良饮食(高糖、高脂、少膳食纤维等)及情绪不良(抑郁、高压力状态)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诱导瘢痕复发的未被察觉的因素之一。

图片

如何降低复发?

早期干预-综合方案-后期管理(控制内环境)

早期干预:

  • 早期症状和体征

皮肤损伤后数周至数月内,瘢痕处逐渐增厚、隆起,颜色发红或紫红,表面光滑发亮,质地变硬,常伴瘙痒、刺痛或灼热感,且瘢痕范围持续超出原伤口边界,不断扩展,与普通瘢痕不同,其生长趋势持续;

  • 复发的早期症状和体质:

切口有瘙痒和偶然的刺痛,无组织充血;

持续性瘙痒和刺痛,出现组织轻度充血;

组织严重充血,痛痒明显,出现结节状组织增生;

组织增大或恢复原病灶大小,或更大;

方案:5-FU注射、加压治疗及激素贴;

综合方案:

手术:减张缝合(章氏缝合、LBD 缝合、心形缝合、遵义缝合)的重要性-减少张立性炎症;

放射:浅层X射线(SRT-100)、电子线、放射性贴片(锶- 90,磷-32);

药物:糖皮质激素5-FU

光电:点阵、离子束、祛红激光、非剥脱点阵;

物理:减张、局部加压等;

后期管理:控制全身炎症水平

预防:避免熬夜、加强锻炼(部分患者需减重,治疗更佳)、保持良好情绪,避免湿热环境健康饮食:高膳食纤维、低糖/低碳水饮食;增加优质蛋白质、蔬菜摄入

治疗:中医药治疗、口服积雪苷片剂、靶向药物治疗(免疫、血管和抗纤维化)

图片

最后小编给患者的“防复发”3句箴言:

瘢痕体质”并非未解之谜——熬夜、高糖饮食、压力大会让你的血液里持续飘着“促瘢痕信号”,治疗前先调全身。

“手术成功≠战斗结束”——放疗和药物是“剿匪部队”,术后1年是“治安维护期”,掉以轻心=放虎归山。

“瘙痒=警报器”——术后任何时间出现瘙痒、局部发红,立刻联系医生,早期干预1次可能抵过后期10次治疗。

瘢痕疙瘩目前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干预-精准联合治疗-终身炎症管理,只有把"看得见的外科""看不见的内科"联合作战,可将复发率从传统20%降至10%以下——不是方案无效,而是需要“用全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