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白色瘢痕治疗的“最后一里路”:鹊桥术-微粒皮移植的机制探索与临床实践 | 瘢痕科普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1日 作者:瘢痕医学网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但成熟瘢痕(尤其是线性白色瘢痕,俗称“白疤”)的治疗始终是整形外科的难题。传统疗法依赖色素再生或手术切缝,但常遗留明显“白线”,且无法修复深层结构缺陷。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鹊桥术-微粒皮移植,通过重建瘢痕的光学与组织结构,显著改善白色瘢痕外观。本文整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教授在“整形科技周”上的发言,为大家奉上鹊桥术-微粒皮移植的原理、操作及疗效数据。


视觉皮肤外观的基础

人眼看到的皮肤外观是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的综合结果。

当光照射到皮肤,受角质纹理影响约5%光线被镜面反射;皮肤中发色基团如黑色素、血红蛋白,可吸收约40%;散射或漫反射的光线约占55%,这些光线在皮肤内被分散到不同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混合色素信息。

白色瘢痕的机制

白色瘢痕的复杂机制:

  • 表皮结构:表皮变薄、表皮突平坦化,缺乏毛囊附属器;
  • 胶原纤维:纤维粗大且平行排列,减少次表面散射;

  • 色素分布:基底层黑色素密度减少(非完全脱失),真皮乳头层浅层血红蛋白密度减少;

  • 光学特性:

    • 镜面反射增强(因表皮光滑),导致高光感;

    • 漫反射减弱(因胶原排列异常),降低皮肤自然质感。

结论:白色瘢痕的“白”是结构缺陷与光学特性级联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色素脱失。


白色瘢痕的困境

瘢痕可分为病理性瘢痕(如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成熟瘢痕(如线性白色瘢痕)。前者研究进展较快,后者因“无症状”常被忽视。然而,白色瘢痕发病率高(全球每年新增5500万例),其突兀的灰白色外观、光滑无纹理表面,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及社交。

传统治疗手段包括:

  • 点阵激光:刺激胶原重塑,但对深层白疤效果有限;
  • 光疗:疗程长,主要用于白癜风;

  • 手术切除:易遗留“白线”;

  • 表皮/细胞移植:复色效果不稳定,成本高。

核心问题:传统疗法过度依赖“色素再生”,无法修复瘢痕的结构缺陷(表皮变薄、胶原排列异常)和光学特性改变(光散射与吸收失衡)。


鹊桥术-微粒皮移植

1. 技术命名与灵感

“鹊桥术”寓意通过微粒皮搭建“桥梁”,连接瘢痕与正常皮肤,突破两者间的“美学鸿沟”。其核心在于结构重建,而非依赖色素再生。

2. 操作流程与优势

  • 电动环钻技术:采用中空合金钻头,精准切取微粒皮(含表皮、真皮及附属器);

  • 供皮区选择:优先耳后(取皮量大)、下颌下(皮片较厚)、腋顶(避开摩擦区域);

  • 移植策略:将微粒皮间隔植入瘢痕区,模拟正常皮肤纹理与光散射特性。

优势:

  • 无需依赖黑素细胞迁移,直接通过结构重塑实现瘢痕视觉弱化,改善外观;

  • 单次手术有效率94.6%(37例回顾性研究[1]);

  • 适应症广泛:线性白疤、块状白疤、猫耳朵、线性凸起/凹陷瘢痕等。


临床数据与病例分析

1. 客观评价(应用Antera 3D®皮肤仪)

  • 黑色素差值(ΔMelanin):从-3.528±3.111改善至-0.3716±1.792(P<0.001);

  • 黑白度(ΔL*):从-2.231±1.344改善至-0.3986±1.095(P<0.0001)。

注:Melanin:色素沉着平均值是通过已知色素的吸收光谱测量浓度得到的数值,数值越大表示检测区域色素越多。L*:L*a*b"是根据国际照明协会(CIE)标准所制定的颜色模型,L*、a*、b"数值分别构成一个三维坐标空间,L*数值代表黑白度,L*=0 为黑色,L*=100 为白色。

2. 主观疗效分级

  • 治愈(64.9%):社交距离(1m)下白疤消失,且Antera3D检测显示白色区域残留面积<25%;

  • 改善(29.7%):社交距离下白色外观面积明显缩小,且Antera3D检测显示白色区域残留面积<75%;

  • 总有效率94.6%。


技术迭代:鹊桥术二式

针对美容缝合中预防“白线”形成,章一新团队进一步开发“鹊桥术二式”:

  • 术中同步完成:精细缝合+微粒皮移植;

  • 适应症扩展:适用于任何美容缝合切口,从源头改善愈合后外观。


术中术后管理

术中设计:包括取皮种皮直径、厚度与间隔,供皮区选择;

供皮区并发症预防:选择低张力区域(优先顺序为耳后、下颌下、腋顶),控制取皮密度;

微粒皮脱落风险:减张包扎+制备皮片时轻柔操作;

光电联合管理:术后早期IPL(改善色沉)、点阵激光(平整度调控)。

未来展望

器械优化:开发专用提取镊子,提升微粒皮存活率;

前瞻性研究:扩大样本量,验证长期疗效;

理论完善:补充光学模型与分子机制研究。


章一新教授团队的鹊桥术-微粒皮移植通过“结构替代”与“光学重塑”,为白色瘢痕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其高有效率、低创伤性及广泛适应症,有望成为瘢痕治疗的突破性技术。未来,结合术中精细化设计与术后综合管理,或将彻底跨越“从瘢痕到正常皮肤”的最后一里路。



章一新教授: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行政副主任、重建显微外科专科中心主任、瘢痕综合治疗专科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2018年 美国显微重建外科学会ASRM Godina Award(显微重建外科界的诺贝尔奖,中国大陆学者第一次获得)在淋巴外科学术方面担任中国淋巴水肿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淋巴水肿学组组长和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淋巴水肿学组组长。长期致力于临床与科研组织修复与显微重建领域:一、是瘢痕的整形与修复,严重烧创伤后颜面组织器官及躯干和四肢的修复与再造等;二、纳米材料在新型透皮给药,血管神经新型纳米造影剂研发;三、组织工程软骨与复层皮肤构建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近5年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国自然)和地方科技发展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SCI收录10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主编主译专著7部,参编专著5部。亚太瘢痕医学协会(APSSM)主席;亚太重建显微外科协会(APFSRM)副主席;亚太创面协会(AWCA)学术执委;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协会 (WSRM)提名委员会;世界整形美容修复协会 (IPRAS)会员;美国重建显微外科协会 (ASRM)委员;美国手外科协会(ASSH)会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慢性创面显微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再生分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