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疗法之硅凝胶瘢痕修复贴 | 瘢痕科普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3日 作者:瘢痕医学网




无论是手术、外伤还是烧烫伤,都有可能引起瘢痕增生,除了影响美观外,因为瘢痕生长在不同身体部位可能导致关节变形, 影响功能。如何预防瘢痕增生,使伤口愈合之后,降低瘢痕增生的情况,这就需要很好的预防措施,其中压力治疗及硅胶保湿治疗是主要措施之一。根据ISBI国际烧伤学会的指引,压力治疗及硅胶治疗是有效治疗瘢痕的第一线治疗方法[1]。硅胶片与压力治疗的结合能使治疗效果更有效。过往几年的研究也证实,结合两种治疗可明显改善瘢痕的厚度,充血程度及提高柔软程度,降低瘙痒的情况[2]。

从临床实践看,硅胶的保湿疗法加上压力治疗可以软化瘢痕,减轻症状,改善功能。但临床实施方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每个身体部位所需要的压力如何确定,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如果早期没有使用,后期还可以补救吗?本期就跟大家討論一下压力治疗及硅胶治疗的相关问题。






PART.01


压力治疗及硅胶治疗基本概念


· 压力治
01
压力治疗

利用不同的外在方法加压在已愈合的伤口上,持续压迫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 其压力范围最少要15-25mmHg(2), 压力必须持续每日约总时间16-18小时为最佳,但每天分开2-3次,每次平均6-8小时。外在的加压方法包括弹性绷带, 肌内贴, 弹性压力衣等等,亦可以使用软垫, 支具及其他辅助用具等,称为压力治疗。压力治疗必须长期加压及压力必须最少在15至25 mmHg才有效果(2),以往的治疗方案是透过弹力绷带或弹力衣物加压,但根据Laplace’s Law的推断,部分平坦或凹陷的位置一般不能达到15至25 mmHg的压力效果。医生或治疗师会加海绵或泡沫软垫在压力衣内加压,但穿戴困难,如欲再加硅胶垫以软化瘢痕就更困难。「硅胶瘢痕修复贴」是采用了海绵软垫及硅胶的治疗理论,设计出一种硅胶垫。一方面能有医疗级硅胶保湿的作用,另一方面为身体不同位置设计出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硅胶垫,以达到预期压力效果。

压力治疗主要的理论基础为缺氧机制、机械压力原理和调节瘢痕组织学结构的机制。对瘢痕施加足够的压力,可以减少毛细血管的充血情况,通过机械感受器诱导细胞凋亡,并加速胶原蛋白成熟、降低炎症反应,使瘢痕变扁平。

02
硅胶治疗

硅胶的保湿疗法是通过有效阻断经表皮水分的流失,让角质层恢复屏障功能,停止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以及防止其启动真皮层的纤维细胞因子,从而减少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沉积。

硅胶的类型大致有2类:硅胶片和硅胶膏。由硅凝胶制成的硅胶片,可以透过降低皮肤表面张力,滋润瘢痕表面以防止瘢痕增生, 并诱导瘢痕成熟,也成为了ISBI烧伤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的瘢痕预防和治疗方法。



PART.02


结合压力及硅胶的双重效果

——「硅胶瘢痕修复贴」


硅胶瘢痕修复贴(SSCP)

优势:

「硅胶瘢痕修复贴」是结合了传统压力垫和硅酮胶治疗的优点,通过压力和硅胶的结合作用来改善瘢痕,抑制瘢痕的形成,促进瘢痕成熟,并提供保湿作用,增加瘢痕柔软性,预防瘢痕挛缩。其材料在拉力、柔软度、透气度、舒适度及耐用度等方面均表现出色。需要根据部位、瘢痕情况等进行定制,并根据瘢痕不同情况而作出适合的调整。

分类:

「硅胶瘢痕修复贴」大约可分为2大系列: 

图片
圆柱较大的3系列

图片

圆柱小的2系列

3系列里小分类:

3/6/9mm三种不同的圆柱高度以适合不同身体位置的使用。

其简单且省时的方法,可应用于不同身体轮廓。


不同部位的「硅胶瘢痕修复贴」用法

硅胶瘢痕修复贴需要根据瘢痕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修剪。

面颈部:

建议:面部建议由使用圆柱较小的2系列开始,如果压力不足,可以依照患者状况,使用较大圆柱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

上肢:肩部、上臂、手肘、前臂、手腕和手的区域。

肩部及上臂、前臂:

图片

图片

建议:建议使用圆柱较大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由使用6mm高度的硅胶瘢痕修复贴开始。如患者对压力耐受度不佳,可以改用3mm高度的硅胶瘢痕修复贴;如想针对局部重点加压,可以选择9mm高度的硅胶瘢痕修复贴,并将其他不需要重点加压部位的柱子剪低。

手肘:

建议:建议使用圆柱较大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由使用6mm高度的硅胶瘢痕修复贴开始,如患者对可以承受高压力,可以改用 9mm 高度的硅胶瘢痕修复贴。

手腕与手掌:

建议:如成人患者,建议使用硅橡胶圆柱的较大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如患者为儿童,则需使用圆柱较小的2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

手指间隙:

建议:手指间除非空间非常狭小,不论成人或儿童都建议使用2系列的硅胶瘢痕修复贴。

躯干:前胸、腹壁、后背。

前胸:

图片

建议:建议使用圆柱较大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如患者为儿童,可依部位考虑使用较小的2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成人胸口位置因为凹陷,建议可以由使用6mm的硅胶瘢痕修复贴开始,再慢慢增加压力至9mm硅胶瘢痕修复贴。如为胸口瘢痕疙瘩,建议一开始就使用6mm或9mm硅胶瘢痕修复贴,压力会较足够。

腹部:

依照手术瘢痕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条状硅胶瘢痕修复贴。

如果手术瘢痕宽度多过1.5cm,使用硅橡胶圆柱较大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因为如手术瘢痕宽度超过1.5公分有可能倾向发展成瘢痕疙瘩。

背部:

建议:建议使用圆柱较大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如患者为儿童,可依部位考虑使用较小的2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

下肢:臀部、大腿、膝部、脚踝与脚背

臀部:

建议:建议使用圆柱较大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建议可以由使用6mm高度开始,再慢慢增加压力至9mm硅胶瘢痕修复贴,因为臀部属于大面积,根据拉普拉斯定律,半径越大,其压力值会越小,因此需通过压力垫增加定点压力。

大腿:

图片

建议:建议使用圆柱较大的3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通常越靠近内下侧皮肤越软,因此可以使用双层加厚硅胶瘢痕修复贴或支具增加定点压力。

膝部:

建议:如患者为儿童或较薄的增生性瘢痕,可以考虑使用2系列的硅胶瘢痕修复贴,如增生性瘢痕较厚,建议使用3系列的硅胶瘢痕修复贴。

脚踝和脚背:

建议:如患者为儿童或增生性瘢痕较薄,可以考虑使用较小的2系列硅胶瘢痕修复贴,如增生性瘢痕较厚,建议使用3系列的硅胶瘢痕修复贴。


硅胶瘢痕修复贴清洁和保养方法
  • 用一只手拿着硅胶瘢痕修复贴的一侧,用另一只手固定瘢痕,然后轻轻地将其从皮肤上剥离,以防止在取下硅胶瘢痕修复贴的过程中皮肤过度拉伸,造成瘢痕与皮肤不适。

  • 每次取下硅胶瘢痕修复贴后,请用冷水加洗手液或温和清洁剂清洗硅胶瘢痕修复贴。

  • 清洗完后,请让硅胶瘢痕修复贴风干,不可使用一般纸巾擦干,避免沾粘毛屑。

  • 不要将硅胶瘢痕修复贴直接曝露在阳光下、热风吹干或使用漂白剂与酒精擦洗。

  • 建议每天取下硅胶瘢痕修复贴2-3次,以清洁皮肤和硅胶瘢痕修复贴。

  • 定期清洁硅胶瘢痕修复贴与瘢痕,以保持瘢痕清洁与提升硅胶瘢痕修复贴的治疗效果。

图片

修改硅胶瘢痕修复贴注意事项



PART.03


常见问题解答


· 健康素养技能

硅胶瘢痕修复贴可以用于哪些瘢痕治疗?

硅胶瘢痕修复贴适用于红的和/或凸起新旧增生性和瘢痕疙瘩的治疗,也可用于闭合性伤口的预防性治疗,以预防增生性或瘢痕疙瘩。它对旧的白色、平坦的瘢痕不起作用。

受伤后多久可以使用硅胶瘢痕修复贴?

硅胶瘢痕修复贴可用于任何新旧的闭合伤口,包括因手术切口(如剖腹产)、美容手术或意外伤害(如烧伤和割伤)造成的红色或凸起的瘢痕。在使用硅胶瘢痕修复贴之前,请务必确保伤口完全闭合。请勿用于开放性伤口、感染的伤口、结痂或缝合过的伤口。

如何使用,瘢痕要多久才能好?

因人而异,因瘢痕而异。有些人可能几天就能看到改善。如果使用得当,在治疗时间2-4个月后才能看到最佳效果。在治疗的头天,硅胶瘢痕修复贴应每天使用4小时。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硅胶瘢痕修复贴可以增加到每天2-3次,每次6-8小时,總時間為16-18小時為佳。为使皮肤习惯于凝胶片,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硅胶瘢痕修复贴的工作原理如何?

硅胶瘢痕修复贴是通过压力和硅胶的结合作用来改善瘢痕。凝胶片覆盖在红色凸起的瘢痕上,产生保湿效果,有助于平复瘢痕,改善质地,帮助消除色素。而产生压力为15-30毫米汞柱,对凸起的瘢痕产生积极作用。

如果瘢痕成熟速度不同,要如何处理?

如果瘢痕已差不多成熟,可以将瘢痕快成熟部位修剪掉硅胶瘢痕修复贴的橡胶柱,瘢痕已不需要压力治疗,但可以保留硅胶治疗的保湿效果; 如果瘢痕已经完全成熟,则治疗师判断瘢痕是否仍需要保湿,如不需要,则可以将成熟部位的硅胶瘢痕修复贴完全剪除。

如果天气热,无法长时间使用硅胶瘢痕修复贴或有小伤口时如何处理?

可以减少使用的时间,并单独使用硅胶瘢痕修复贴,提供硅胶治疗与些微的压力治疗。

如有局部水泡或小创面,可以清洁伤口后,用不粘伤口的贴布包覆伤口后再继续硅胶瘢痕修复贴,避免因为小伤口就停止压力与硅胶治疗。注意如果伤口有感染或面积很大,则需要停止所有治疗1-2日,等伤口恢复后再继续使用。

应用硅胶瘢痕修复贴会不舒服吗?

初期使用硅胶瘢痕修复贴的几天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瘙痒、发红或轻微不适,可以取下硅胶瘢痕修复贴,进行皮肤清洁与护理,并让皮肤休息几个小时,之后再重新贴上硅胶瘢痕修复贴。


END



图片


参考资料:
1.Subcommittee S, Subcommittee A, Committee IPG. ISBI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burn care. Burn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urn Injuries. 2016;42(5):953-1021.
2. Candy LHY, Cecilia L-TWP, Ping ZY. Effect of different pressure magnitudes on hypertrophic scar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Burns. 2010;36(8):1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