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可有效诱导瘢痕消退,改善瘢痕瘙痒和疼痛,是临床预防和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主要药物。但伴随注射的明显疼痛、重复注射和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皮肤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使这种治疗方式成为患者不愉快的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重建外科Meiying Sheng医生等2023年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表了《The applic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for pathological sca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 current review and update》详细探讨了皮质类固醇在瘢痕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局部注射和皮质类固醇透皮给药系统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相应的优点和缺点。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clinical routes of corticosteroid administration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1.抗炎作用:皮质类固醇能够与细胞质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直接调控基因表达。它们通过诱导和激活抗炎蛋白如脂质运载蛋白-1(lipocortin-1),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它们还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酶-1诱导抑制促炎性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皮质类固醇具有抑制“转录因子核因子κB、活化蛋白-1和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活性的能力,间接调节促炎基因转录,最终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诱导蛋白的产生。最后,皮质类固醇通过非基因组效应调节细胞内钙流动和细胞电生理,以减少瘢痕组织的炎症反应。
2.免疫调节作用:皮质类固醇抑制Th1(辅助性T细胞1)和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但是促进Th2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和激活,从而选择性调节T细胞活性。
3.抗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皮质类固醇抑制成纤维细胞从G0/G1期到S期的细胞周期转换,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此外,其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
4.抑制血管生成:皮质类固醇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水平,抑制瘢痕组织中的血管生成,从而影响瘢痕的增生。
5.促进细胞外基质重塑:皮质类固醇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降低I型和III型前胶原的mRNA表达,从而抑制胶原合成。皮质类固醇还可以通过减少胶原酶抑制剂、α1-抗胰蛋白酶和α2-巨球蛋白加速胶原酶降解。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orticosteroid administration routes
皮质类固醇注射:
直接向瘢痕组织内注射皮质类固醇,这种方法局部药物浓度高,效果确切,但其为侵入性治疗,可能导致注射疼痛和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反复注射可能导致药物沉积、注射部位钙化、月经紊乱以及罕见的库欣综合征。
1.传统经皮给药:
局部涂抹皮质类固醇乳霜、软膏和乳液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减少了注射带来的疼痛,但需要频繁涂抹,且药物渗透效率较低。持续局部用药也会导致皮肤浸没、瘙痒、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
2.贴剂/膏药:
贴剂/膏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理想,它可以持续释放药物,促进药物持续吸收,且可限制瘢痕局部张力。亦存在局部不良反应的风险,其中接触性皮炎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1. 微针透皮给药系统:
微针系统通过微米大小的针头刺穿皮肤表面,在皮肤表面制造微小通道,提高药物的渗透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并且患者可以自行管理,但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纳米级药物载体:
纳米级药物载体利用纳米粒子包裹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输送到瘢痕组织。这种方法无创且高效,各种基于脂质或聚合物的纳米载体系统被用于经皮给药,可以提高药物的穿透力和保留时间,减少给药频率和副作用,但稳定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3. 激光辅助药物传递:
激光辅助药物传递通过激光破坏皮肤表层,创造微观治疗区,增加药物的穿透深度和生物利用度。这种方法可以精确控制药物传递,减少对周围正常皮肤的损害,但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操作。
4. 物理经皮给药系统:
物理经皮给药系统利用超声波导入技术、压力和电流等物理因素促进药物分子的经皮渗透。例如在瘢痕上使用分数阶激光或离子束形成均匀的微孔后,通过超声导入将皮质类固醇导入瘢痕组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无针喷射注射利用瞬时喷射高压形成高速流体流,推动药物从微米大小的毛孔穿透皮肤并进一步向下渗透,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均匀分布,改善疤痕评分,减轻疼痛。物理经皮方法安全性高,恢复快速,但目前主要用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5.化学和生物经皮渗透法:
其可提高药物溶解度,可逆地破坏角质层屏障,并通过化学分子和生物肽与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提高皮质类固醇的透皮递送效率。目前,化学和生物渗透促进剂与皮肤和药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安全性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透皮给药系统虽然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但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等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见,基于材料科学的经皮给药系统将成为皮质类固醇在疤痕防治方面的一个跨学科研究方向。